理解“大金砖合作” :发展共同体建设的非西方路径
赵隆 张琪悦 俞海杰 祝鸣 程保志
2024年1月1日,沙特、埃及、阿联酋、伊朗、埃塞俄比亚受邀加入金砖国家,曾经的“金砖五国”以扩员为新起点,进入“大金砖合作”的新时代。2025年1月,印度尼西亚正式加入金砖大家庭。虽然金砖合作的成员分布更加多元,代表性和权威性得到有效提升,但部分国家对于“大金砖合作”发展定位和目标导向的误解、质疑甚至歪曲依旧存在。
本研究报告从认同建构、制度设计、议题设置、软性基础和创新发展五个维度出发评估“大金砖合作”,认为满足发展中国家对于“非西方”制度安排的需求,是金砖合作不断拓展的动力之源。弱地缘政治身份成员构成,决定着该平台旨在推动包容发展的“非西方”制度尝试,构建更为公正合理的“后西方”秩序,而不是“反西方”的地缘政治实体。
为实现这一目标,“大金砖合作”需要致力于构建“发展共同体”的身份认同与合作导向,进一步提升“全球南方”的制度性话语权,针对性回应“全球南方”强化金融主权,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切实需求,探索建设性改革完善国际秩序,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进程,强化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
报告还认为,尽管“大金砖合作”具有体量和多元化优势,但作为多边平台的国际议程主导力、规则塑造力、叙事引领力、机制化建设方面存在提升空间,需要提升金砖合作对全球议程的嵌入和引领。金砖合作以国际组织还是“志愿者联盟”的形式存在,取决于成员国的合意与协商。在此之前,需要坚持以议题为导向的对话平台,作为非正式多边机制存在。
“大金砖合作”需要强化对全球发展议程的支撑力和贡献力,凸显成员国的比较优势探索产供链与金融合作新方向,推进货币政策协调和新型支付体系构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发展融资合作。同时,合理有效协调内部分歧,提升“大金砖合作”的内外环境适应力与韧性。将人文纽带建设作为深化金砖合作的重要软性基础,通过人文交流推动经济、科技等要素流动,探索签证便利化政策并加强国际传播合作。
面向未来,“大金砖合作”仍要坚持内生需求驱动,增加合作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效应。针对新兴议题的建章立制提供“金砖思路”,以扩大全球治理中的“金砖影响”,将“绿色伙伴关系”和“蓝色伙伴关系“打造为金砖合作的新增长点,增强彼此间产供链的韧性延展和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