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English

时评

失望的非洲

  2010/1/4 来源:解放日报
        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已闭幕多日,但此次大会依然是非洲政府、学者和非政府组织所讨论的热点议题,他们对气候变化大会的成果表示失望,并认为大会最终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对非洲而言并没有带来多少利好消息。
  非洲的这种不满情绪主要是由会前的希望和会后的失望情绪落差太大所引起的。
  非洲作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40%的人口生活在极度贫困线以下,有70%人口从事“靠天吃饭”的农业。经济结构决定了非洲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非洲国家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仅占世界的4%,但却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受害者,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也最弱。资料显示,从现在到2020年,预计全球变暖将造成非洲1.5亿人面临缺水、饥荒和其他灾难,非洲至少需要650亿美元来适应气候变化。
  为了在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争取主动,非洲国家在大会召开前就主动出击,多次召开内部协调会议以统一政策立场,以一个声音说话,提高自己的话语权。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曾表示,53个非洲国家就是要利用“数量”优势,寻求有利的气候变化公约,否则将否决任何协议。
  但在气候变化大会上,非洲国家理论上的“数量”优势并没有得以完全体现。西方国家依仗其雄厚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再次通过分而治之的手段成功分化了发展中国家阵营,非洲的关切和意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非洲代表抱怨,在哥本哈根大会上非洲国家的角色无非是充当大会合影照的陪客与橡皮图章而已。
  更让非洲感到失望和不满的是,《哥本哈根协议》中涉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国际援助和技术转移的部分言语过于简略,缺乏可实施的诸多细节,尤其是没有具体的法律约束力。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严重削弱了该国际承诺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为其最终能否兑现和兑现的成色打上了大大的问号。此外,非洲国家还担心西方国家在援助问题上会重演过去 “拆东墙补西墙”的老办法,即西方国家把其他项目的援助资金调派过来,改头换面一番就变为气候变化的援助资金了。但是,这样的援助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而言援助总量依旧没有增加,那这样的援助所具有的实质意义就会相当有限。
  总之,西方国家虽然在巨大内外压力下,不得不对气候变化援助解囊,但在计划实施的细节上故意模糊处理,对自己要求过宽、对他人则要求过苛,留下了诸多日后可大做文章的“后门”,使得其援助计划的成色失色不少。所以非洲国家的愤怒和不满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