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English

时评

从JET项目看日本国家战略转型

陈友骏   2010/8/3 来源:文汇报
正在日本各界激辩的JET项目存续问题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关于是否废除JET项目的讨论,其核心问题主要是针对日本政府面临逐年高涨的财政赤字,是否还能够承担诸如JET这一类的国际交流项目的资金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本政府可能在寻找一个成本更为低廉、效果更为明显的方式,来推进日本的公共外交。
       众所周知,日本民主党上台之后,积极推行“项目甄别”政策,即政府各部门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必须逐项、逐条地清查资金使用状况,尽可能在财政支出上做到“零浪费”。因此,一旦能够取消开支数额庞大的JET项目,政府就可以省去一大笔财政开支,也算是为缩小财政赤字做出了一个不小的贡献。
       如果从日本政治格局转变的层面来看,JET项目大讨论的背后折射出复杂的利益集团博弈。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JET项目是在自民党时代背景下发轫的,一些与自民党有着密切联系的财团法人、官僚、个人等逐渐演变为既得利益者。如今日本实现了“改朝换代”,新上台的民主党论功行赏,势必会打破现行的利益分配格局,而格局的改革就体现在诸如JET项目上的修改与制定上。
       另一方面,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贸易结构出现转变,促使日本政府的外交战略目标发生转移,逐步由传统上倚重于欧美强国,向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国家倾斜,所以这势必造成日本对外交流合作项目的引进对象也发生不同程度的位移。
       尽管在原先的JET项目中,可能包含了汉语、韩语、印地语等语种在内的教员,但不可否认的是,以英语为母语,或者是,说英语的年轻教员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而日本学生在接受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欧美文化的浸润,时间一长逐渐形成“欧美憧憬”的念头,最终其中的大部分学生会在高中或大学毕业之后,踏上留学欧美的行程。而且,早在二战之后,尤其是日本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欧美崇拜”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共识而受到追捧,并形成“一流学生去欧美,二流学生到亚洲”的价值判断。
    从日本社会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官僚体系、政治家群体,还是会社集团、企事业单位,其领导层或精英阶层基本上都拥有一定的留学欧美或长期在欧美工作、生活的经验。由此看来,“欧美情结”在日本社会还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多数社会群体极为重视欧美文化在人生观、价值观构建中的影响力。
        由此,从教育层面来看,取消偏重于欧美的JET项目,取而代之推行某种更多面向亚洲的项目措施,为学生在孩提时代就树立扎实的“亚洲观”,引导学生形成关注亚洲、关心亚洲、热爱亚洲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以此为开端,日积月累,日本政府的“入亚”战略势必在下一代社会群体中受到坚实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