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下一步
备受瞩目的第五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即将召开,各方对此期待不一
2012/7/19 来源:《东方早报》备受瞩目的第五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即将召开,各方对此期待不一。中非双方将此次会议的主题定为“继往开来,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确立这一主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讨论较多的如中非合作论坛已进入可持续发展新阶段、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快速发展等,还需要指出两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或者说中非关系正面临的两个转型。
第一个转型是中非关系正从“感情支撑型”向“利益支撑型”转变。回顾现代中非关系史,感情支撑着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世纪末的中非关系的原因,一是感情与意识形态联系强,二是经济基础薄,三是“距离产生美”。1950年,中非双边贸易额仅1200万美元;1979年为8.17亿美元,1999年达到64.84亿美元,20年增长近7倍。中非关系从感情支撑型向利益支撑型的转型大约开始于1990年代中后期,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更极大地促进了其发展。2000年,中非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到2010年突破1000亿美元,2011年达到1660亿美元,10年增长了16倍。同时,中非交往的密切、非洲领导人的代际更替,都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中非关系的感情基础。
第二个转型刚刚启动并将在未来几年变得明显,即中国在非洲利益正从“促进”转向“保护”。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开始实施并逐渐强化“走出去”战略。到非洲经商的中国企业、商人乃至个人越来越多,中国利益已经延伸到非洲各个角落。如果说21世纪头十年是中国海外利益的“促进”或“扩张”阶段,那么从大约2011年起,“保护”逐渐成为中国海外利益的核心关切。2011年,为了保护海外侨民,中国从利比亚、埃及和日本三国共撤离了4.8万中国人,是过去30年撤离海外人员总数的5倍。
结合上述两个转型及其他原因,本届论坛以“继往开来,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为主题,将致力于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首先,对中非关系本身及中非合作论坛的既有成就,特别是第四届中非合作论坛的成果落实情况等予以全面评估。近年来,中非关系及论坛遭到一些质疑,既有来自国际的,也有来自国内的。西方往往攻击中国在非洲出于自私目的寻求能源资源,破坏西方的人权、民主和良治努力,中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不佳等。国内则往往认为中非关系使得国内发展资源被抽走,中非关系“好心没有好报”等。本届论坛需要通过系统乃至理论性的总结,全面回应这些质疑,展示中非关系和论坛的积极成就。
其次,针对中非关系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及其本身的两个转型,本届论坛需要设计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就环境变化而言,一方面,国际体系的转型正在加速发展,不仅从西方到东方的权势转移在加速,而且包括中非关系在内的南南合作也在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预期意味着中非关系的现有模式可能发生较大变化,中国对非洲的依赖或许将从能源资源转向市场方面。同时,中非双方也需要思考如何在继续夯实双边经济关系的同时巩固双边感情联系,如何在保护中国海外利益的同时继续推动中国海外利益的拓展。
第三,如同前四届论坛一样,本届论坛也需确定未来3年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举措,并制定相关行动计划。就具体成果而言,会议将发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行动计划(2013年至2015年)》两个成果文件。但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本届论坛将围绕合理化既有措施和开发新增长点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本届论坛将系统化和合理化前四届论坛的措施,以此为基础提出新的举措,如加强论坛公共外交措施和论坛本身的机制体制建设等。另一方面,强化中非和平与安全领域内的合作将是中非关系未来的重要新增长点之一。
最后,本届论坛还将就中非双方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流意见,塑造更大的共识,特别是就如何推动国际体系转型,如何强化南南合作共识,如何团结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