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义接受环球时报采访,谈中印两国如何实现相互成就
刘宗义
今年4月1日,中国和印度迎来建交75周年纪念日。当下,中印双方正在努力恢复两国关系并推动其沿着健康稳定的轨道向前发展。在此重要时间节点,《环球时报》邀请了我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刘宗义和其他4位中印学者专家共话两国关系的新趋势和新动态,探讨中印如何做到相互成就、彼此支持。
“印中关系不是一个需要管理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最大化的机会”
环球时报:您如何看待双方关系中的挑战和阻碍?刘宗义:中国一向主张中印“龙象共舞”、共同发展与繁荣,对印政策保持稳定。印度则将中国视为对手和威胁,对于改善和发展印中关系并不够积极。过去10年影响中印关系的主要因素有3个:一是美国加强对华战略竞争,这也是中印关系恶化的大背景;二是印度教民族主义盛行,印度国内很多政治问题会产生外溢效应,损害中印关系;三是人(决策者)的因素,印度外交是小圈子决策,由外交战略界精英决定,若这些人仍保持战略投机心理,中印关系就难以迅速改善。
环球时报:您如何看待双方关系中的挑战和阻碍?
刘宗义:中国一向主张中印“龙象共舞”、共同发展与繁荣,对印政策保持稳定。印度则将中国视为对手和威胁,对于改善和发展印中关系并不够积极。过去10年影响中印关系的主要因素有3个:一是美国加强对华战略竞争,这也是中印关系恶化的大背景;二是印度教民族主义盛行,印度国内很多政治问题会产生外溢效应,损害中印关系;三是人(决策者)的因素,印度外交是小圈子决策,由外交战略界精英决定,若这些人仍保持战略投机心理,中印关系就难以迅速改善。
中印可以谈的事项有很多
环球时报:您认为,中印双方在哪些议题或合作方向上可能最先取得突破?
刘宗义:2023年年底我去印度交流时,印度基金会总裁拉姆·马达夫提出要做3件事来改善中印关系:恢复直航、给中国人发放签证、加强两国智库人文交流,这些事都是他们之前单方面中断的。去年4月,我再去印度时,基本所有印度战略界高层也都说要推进这些事项。但去年10月两国就边境地区有关问题达成协议后,这3点反而成了他们与中国恢复关系正常化的“筹码”。所以,中印关系在回暖,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不过,我觉得目前两国关系这种状态是正常、可以接受的。
环球时报:印中关系的起伏如何影响到您的工作和生活?您对印中关系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期待?
刘宗义:早期从事中印关系研究时,我经历了中印关系相对友好的时期(辛格政府时期),当时中印双方学者都在讨论“龙象共舞”,认为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本应被避免。2012年,我提出中印关系是“竞争性共生关系”,当时这种竞争还能保持一定限度。2015年之后,中印关系不断恶化。我明显感觉到去印度访问越来越难,特别是2020年之后。在经历5年的僵持局面后,目前两国关系有所缓和,这是双方都乐见的。在我看来,未来10年中印关系可能仍将以竞争为主、合作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