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上海学者与孟加拉国青年外交官代表团座谈会
![](/resouces/cms/cms/img/eye.png)
2024年8月2日上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上海新锦江大酒店隆重举行“上海学者与孟加拉国青年外交官代表团座谈会”。来自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及上研院的专家学者与孟加拉国青年外交官代表团共40余人参会,就双边关系、地区以及全球问题展开了广泛交流,涉及议题包括美国大选、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中国的南亚政策、中美经贸关系、全球南方以及中孟关系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中国研究中心(孟加拉国)学术委员会主席陈东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李开盛出席会议。
开幕式由上研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研究中心(孟加拉国)中方主任刘宗义主持。陈东晓院长致开幕词,他表示,当下世界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进入新一轮动荡和转型期,中国将之称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与世界现代化遭遇严重挑战,地缘政治竞争和地缘经济竞争加剧,科技革命与绿色转型加速发展,传统安全挑战与非传统安全挑战相互交织。尽管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持续扩大。中孟同为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两国在双边、地区与全球层面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合作空间巨大。希望通过本次学术交流,增进彼此了解,扩大两国合作,同时为双方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本次研讨会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聚焦“中孟对全球热点问题的看法”,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印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金英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教授就“美国大选与其印太战略”进行了发言。关于美国大选,他认为:第一,拜登的退选改变了美国的选举议题,影响重大;第二,特朗普的参选使美国国内政治更加分化和极化。现阶段来看,特朗普的反对者胜过支持者;第三,万斯作为特朗普的竞选搭档,对特朗普选举而言实际上产生了消极影响。关于美国的印太战略,他认为前景并不乐观,随着所谓中国“威胁”的下降,这一战略将逐渐失去其焦点。印度表现得日益咄咄逼人,印度的战略自主使其与美国不断地实现战略融合,美国希望对中印实行楔子战略,但事与愿违,中印关系近期出现回暖趋势。
孟加拉国外交部多边经济司助理秘书Anurima Jahangir就“气候变化与气候外交”进行了发言。她表示,对孟加拉国而言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是现实威胁。孟加拉国致力于2041年成为发达国家,但气候变化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障碍之一。根据2021年全球气候变化指数报告,孟加拉国是全球7个受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孟加拉湾海平面上升导致大量气候移民引发了安全危机。为此,孟加拉国制定了宏伟目标,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为国际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全球模范国家。中孟在全球气候变化上面临共同挑战,双方未来应该加强合作。
上研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长赵隆研究员就“俄乌冲突”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俄乌冲突已持续两年半之久,其影响已超越了欧洲地区层面,对全球政治、能源与金融系统以及供应链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场战争对交战双方而言是战略耐心、经济韧性与社会共识的试验场。乌克兰避免成为美国与俄罗斯的谈判筹码,但目前俄乌政治对话的机会窗口并不意味着和平进程的到来,无论是停火还是永久和平。由于一些利益攸关方目前缺乏谈判的政治意愿,使得中国以及一些全球南方国家劝和促谈的外交努力变得困难重重。目前交战双方都没有让步的空间,因为双方都为谈判设置了前提条件,而且这些条件涉及主权与领土完整。美国大选将对俄乌冲突走向产生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影响。总之,俄乌冲突要实现停火与永久和平还任重道远。
孟加拉国外交部行政司预算处助理秘书 Pranab Kumar Paul就“21世纪的能源安全”分享了看法。他首先介绍了全球能源格局的转型,认为这种转型对促进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然而,一些因素对能源安全构成了挑战:第一,地缘政治风险。由于全球能源分布不均,能源富集区的地缘政治冲突使能源供应受阻;第二,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能源安全构成了双重威胁。一方面,极端天气如飓风能摧毁关键能源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二氧化碳的排放又会影响能源转换。第三,网络安全威胁。能源基础设施日益数字化使其更易遭受网络攻击。因此,要促进能源来源多元化,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战略性储备。
上研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员金良祥分享了对“巴以冲突”的看法。他认为目前的中东局势非常危险。以色列的行为逻辑是致力于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安全利益。而美国的国内政治实际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东地区的安全风险可能外溢。哈马斯领导人在伊朗遇刺可能会使当前局势更加复杂化。尽管美国总统拜登希望促使巴以签署和谈协议来作为其政治遗产,但目前哈马斯领导人的遇刺打乱了美国的计划。同时,美国国会无条件支持以色列,因此美国行政部门与国会在该问题上存在分歧,未来可能进一步扩大。以色列致力于削弱伊朗,不希望看到美国与伊朗和解。在中东问题上,中孟可以加强合作。
孟加拉国外交部礼宾司活动处助理秘书Md.Shahadat Hossain就“罗兴亚人危机”进行发言。他认为当前罗兴亚人问题成为了我们时代一个最突出的挑战之一。孟加拉国自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就为罗兴亚人提供庇护所。而自2016年开始大量罗兴亚人涌入孟加拉国,孟总理哈西娜施以援手,为120万罗兴亚人提供了庇护所。为促使在孟罗兴亚人安全、自愿和有尊严的返回缅甸,孟加拉国已与缅甸签署了3个重要双边协议,然而实践层面收效甚微。此后在中国的外交努力下,中缅孟进行了多轮双边和三边谈判。孟政府也积极与国际组织合作,改善罗兴亚人在孟处境,包括提供食物、矿泉水以及帐篷等必需品。同时,孟加拉国希望国际社会理解罗兴亚人问题的紧迫性,并积极支持解决罗兴亚人问题。孟地缘位置具有特殊重要性,而罗兴亚人问题容易对邻国产生安全溢出效应。
研讨会第二小节聚焦“中孟在地区与全球层面的合作”,会议由孟加拉国青年外交官代表团团长、孟外交部行政司招录与培训处高级助理秘书Marjan Begum主持。孟加拉国外交部行政司项目处助理秘书Mohammad Alimuzzaman 就“区域互联互通以实现共同目标”分享了看法。他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变得日益紧密相连、命运与共。亚太地区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人文交流更加频繁。未来几十年,通过扩大互联互通来确保共同繁荣已在亚太国家中形成广泛共识。增强互联互通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孟加拉国希望2041年成为一个“智慧国家”,实现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数字互联互通。孟加拉国已计划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实施南部一体化大开发,以促进地区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地区互联互通方面具有重要潜力,可以促进孟社会经济发展。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林民旺教授分享了“中国的南亚政策”。他认为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中国的南亚政策。第一,思维层面。中国绝不承认和接受任何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地区结构,中国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南亚国家。南亚这个概念仅存在50多年,在历史上叫印度次大陆。中国不会接受印度在南亚享有特权地位和特殊利益的任何叙事。第二,政策层面。当中国与其他南亚国家进行任何互动时,不会提前向印度通报。例如涉及中尼边界问题、中不边界问题时,印度都要求中国向其通报,但遭到了中国的拒绝。在过去10年,中国对南亚政策的重点在于促进南亚地区经济发展和繁荣。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总量仅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总量的20%,然而南亚国家的总人口比东南亚多10亿,因此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孟加拉国外交部西亚司助理秘书Anik Das就“地区安全:对反恐的共同看法”进行发言。他表示,无可否认恐怖主义对全球安全构成了重大挑战,扰乱社会秩序、损害经济发展。恐怖组织利用社交媒体来宣扬意识形态并招聘新成员,而包括人口走私、毒品走私、洗钱等在内的跨国犯罪组织对地区安全也构成重要威胁,因此在反恐的同时也要打击这些犯罪行为。孟加拉国感谢中国一如既往地支持孟反恐和维护国内安全与稳定。孟加拉国将通过与中国进行反恐合作和信息共享,积极保护中国在孟项目和人员安全。在地区安全问题上中国主张多边合作。希望中孟能在反恐领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上研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南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叶玉主要聚焦“中美经贸关系”。她认为,大国竞争加剧通常对孟加拉国来说是机遇,因为将给他们带来更多资源,包括更多资金、技术等,然而事与愿违,美国正在采取产业政策、实施制造业回归国内计划,而不是投资于发展中国家。关于中国对孟加拉国而言不同于西方国家,她分享了三点看法:第一,中国主要采取发展优先的方式, 尽管西方国家也强调以发展促和平,但在中国看来他们常常是地区冲突的根源,例如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而中国采取不干涉他国内政的政策,只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合作。第二,对称的南南合作。中国承诺单方面扩大对外开放,不要求他国对等开放。第三,“一带一路”倡议。目前“一带一路”倡议面临转型,从聚焦大型基建项目转向“小而美”的项目开发,中国对外投资更加谨慎。
孟加拉国外交部行政司助理秘书Imran Ahmed Shakeer就“印太战略——孟加拉国的视角”作了发言。哈西娜总理希望2041年实现“智慧孟加拉国”和“发达的孟加拉国”愿景。作为一个孟加拉湾沿岸国家,印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对孟加拉国实现“2041愿景”至关重要。印太地区的经济与科技活动有助于实现孟加拉国的繁荣。孟加拉国的外交遵循其宪法要求,建立在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平等、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国际法以及联合国宪章原则之上的。孟加拉国的印太展望致力于实现以下目标:第一,强化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尊重与合作,促进对话和相互理解。第二,加强现有海洋安全合作机制。第三,与印太地区国家共同促进全球维和事业与反恐。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南亚与印度洋研究中心主任郭学堂教授从三个方面分享了对“全球南方”的看法。第一,全球南方首先具有政治内涵。任何全球南方国家如果认为自己是南方国家,那么应该聚焦经济发展,这是全球南方国家的首要任务,确保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尤其是作为人口众多的南亚、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是头等要务。第二,全球南方具有经济内涵。这意味着全球南方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相似路径,都经历了从低劳动成本产业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程,劳动成本廉价是全球南方国家的优势。第三,全球南方具有文化内涵。全球南方国家多数都被西方国家所殖民过,因此面临共同挑战——身份危机。
最后,上研院李开盛副院长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会的积极成果。尽管讨论议题广泛,涉及双边、多边、地区与全球性问题,但在相互平等而坦诚地交流中,中方专家与孟方青年外交官取得了广泛共识,增进了彼此了解,并就一些中孟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李副院长指出,更重要的是要把想法付诸实践和行动,为中孟两国的发展和进步增光添彩。上研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研究中心(孟加拉国)中方主任刘宗义主持闭幕式。
复旦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章节根、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谢超、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锦前等出席研讨会并积极参与讨论。上研院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处处长朱菊华、上研院南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兼中国研究中心(孟加拉国)执行副主任李红梅、上研院南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谈晨逸、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随员茹琪、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高级政治调研员摩西等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