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大阪:世博外交的再出发”研讨会之会议综述
周生升,上研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souces/cms/cms/img/eye.png)
2023年12月13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主办、上海世博基金会协办的“从上海到大阪:世博外交的再出发”研讨会在我院召开。与会专家分别就“上海世博外交的经验回顾”和“世博外交——从主场到客场的风险评估”两大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现将专家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李开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访美时指出,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中日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加如此。世博会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纽带。期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世博馆两家单位的合作能够让上海参与大阪世博会成为中日民间外交的亮色。刘文涛,上海世博会博物馆馆长
上海世博馆参与大阪世博会,不仅代表了上海在国际社会的形象,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形象。期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世博馆能够结合彼此的专业性,为参展世博会这件“小事情”赋予大格局。
杨洁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
此次上海筹备参与大阪世博会,从世博外交看,拥有四方面内涵。第一,政府外交。可以充分利用大阪世博会的机遇从政府层面推动上海、大阪两地乃至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第二,民间外交。上海要把“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的总书记指示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第三,学术外交。智库院校等要在参展过程中提供智力、人才支持,并且发挥二轨外交的作用。第四,文化外交。大阪世博会将是中国经济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重要场所,也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上海故事、扩大朋友圈的机会。文化外交既要包括宣扬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也融合国外文化、新兴文化等。
陈先进,原上海市世博局副局长
根据上海申办世博会时的经验,对于上海此次通过参与大阪世博会推进世博外交有三点思考。第一,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我们要明确世博外交的目标,即达成什么样的目的。第二,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后,要决策果断,快速推动。第三,参会参展需要充分集中资源,统一调配,发挥最大效果。此外,此次作为客场外交,需要更多发挥民间外交的力量,通过友好城市这一重要渠道,落实一些旨在推动中日友好的具体案例。
季路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特聘研究员
上海举办世博会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三个“三”。第一,上海世博会具有经济、政治、文化三重价值,推动了上海经济发展、中国国家形象和人类文明建设。第二,上海世博会在外交上做到了三重实践。首先是接待了大量外国元首,形成国际效应。其次是推动中外各行各业人员的广泛接触。最后,向国际社会讲述了中国故事。第三,上海世博会实践了对三对“关系”的处理。一是主权与规则的关系,二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三是外交与内政的关系。
龚克瑜,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员
韩国此次申办世博会失败的经历对于上海再度推动世博外交具有四点启示。第一,上海参会需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和身份。第二,要贴合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参会进行布局和思考。第三,将上海举办世博会留下的经验和财产运用到此次大阪世博会。第四,利用好上海与大阪友好城市的关系推动世博外交。
陈友骏,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对于大阪世博会,我们需要把握他的三大特殊性来更好地通过世博外交推动国家总体外交。第一个是时代的特殊性。当前,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朝鲜半岛问题对于日本的影响非常大,这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的国际环境已大不相同。第二个是主办国的特殊性。中日之间结构性矛盾的难解、日本在地缘上和心理上的亲西方态度等都导致了日本对于中国行为的高度敏感。第三个是转型期的特殊性,当前是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窗口期,特别是美国加强对华封锁战略之下,在美日之间打入楔子的重要性浮现。
吴莼思,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所长
对于上海参加大阪世博会,可以考虑如下因素。第一,应当重点思考如何通过布展、活动来呈现中国的国际形象。其中,围绕中日关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日本人面对崛起中国时的心理落差,多强调双方的友好,切忌过度的自我表达。此外,要设计用于宣传中国的开放性、包容性、青年活力等多元主题。第二,参展要贴合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尤其是在科技中心建设方面,借助世博会增加与日本及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第三,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对于突发事件要有备案。
邹俊,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副馆长
上海此次参与大阪世博会,需要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参展需明确战略,考虑是采取攻势还是守势,不要轻视日本的办会经验和布展能力。特别是在接待、礼仪等细节方面,我们需要反复琢磨,精细化。从举办世博会的经验角度看,日本仍然有许多值得中国和上海借鉴学习的地方,应该秉持谦虚的态度前往参展。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上海参展大阪世博会,可以注重三方面的内容布置。第一,向日本及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在城市生活方面具有引领作用的内容,如无现金支付等。第二,利用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崛起,更好吸引外国青年人的关注。第三,展示中国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前沿成果,适当“秀肌肉”。同时,我们要注重总结,在大阪世博会后,可设立专项课题对上海世博会与大阪世博会进行对比研究,成为今后中国办展的资源。
陈子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
首先,此次参加大阪世博会,可以要结合软实力和硬实力进行参展。在软实力方面,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硬实力方面,可以突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其次,此次属于客场外交,要考虑到主人的情绪,切勿喧宾夺主。再者,参展要体现中日惠惠精神,利用好民间外交资源把世博会营造出中日友好的场景。最后,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一定要做好风险和危机管理,防止在客场被有心人士挑弄是非。
张雪娜,上海市日本学会理事
大阪在友城交流中具有独特地位,其从50年代开始就与中国建立了起了民间交流,在文化交流、对华农业技术出口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并对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了贡献。通过上海和大阪的交往可以激活地方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潜能,良好的友城关系可以成为政府外交的重要助力。在大阪世博会期间,建议上海派遣代表团参展,展示理念、学习技术。此外,民间团体在友好城市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建议精心选择合适的社团参与世博期间的文化活动。
牛海彬,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
此次世博外交要将大阪世博会视为对日工作的机会,争取中日友好,同时区分对日关系的困难与对世博的支持。特别是当前大阪世博会遭遇了一些困难,我们应当以全球大国、亚洲邻邦的大格局来配合本届世博会的举办。上海参展应强调文化展示和民间交流,聚焦可持续发展目标,展示中国在海外的努力和成就。在主题演绎上,可突出介绍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对未来社会的思考。明确我们在展馆外交上的新兵地位,提前做好规划,通过多种形式和互动方式展示和推进中日合作。
周永平,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副馆长
对于参加大阪世博会,要注意客场身份,特别是在中日关系低谷期,更加需要努力用自身的方式和能力为中日关系稳定发展作出贡献。其中,在管控风险因素方面,最大的风险是没有意识到风险本身。在活动和展览策划中,必须了解当地文化、历史和中日关系的特点。在工作过程中要遵循国际规则,注重细节,提高政治智慧。建议在市政府领导下,设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与专家们定期交流,共同应对外交问题和制定策略。
祝鸣,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地区合作室主任
今天各位专家的发言可以用“四四三”来进行总结。第一个“四”指的是我们要通过政府外加、民间外交、学术外交、文化外交来推动世博外交。第二个“四”指的是在参展过程中我们要秀肌肉、秀感情、秀思想、秀服务。最后,“三”指的是在世博会期间,我们要活用实体空间、交流空间、虚拟空间这三个平台,即通过作为实体的展馆来开展各种论坛打造交流空间,再通过虚拟空间留存好上海参加大阪世博会的宝贵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