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IS-CSIS 2023年度会议之会议综述
张琪悦,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助理研究员;于越,院办公室行政人员![](/resouces/cms/cms/img/eye.png)
2023年11月28日,在中国外交部亚洲司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共同主办的“SIIS-CSIS 2023年度会议”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在分裂世界中深化中国—印度尼西亚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与印尼的近20位学者出席。现将部分与会专家的观点整理,以飨读者。
陈东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印尼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合作、人际交流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两国在大量双多边、区域、国际合作中取得大量进展,也面临多重挑战。如何处理潜在危机与挑战,创造新的机会开展合作,以及在大国战略竞争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两国重点关注的问题。
尤素夫·瓦南迪,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基金会理事会副主席
在大国战略竞争的背景下,全球变得更加割裂,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表明国际社会存在更激烈的对抗。2023年是中国—印尼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两国在双边关系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在安全合作上存在不足。两国需要寻求更稳定的安全关系,应对安全合作的缺乏,促进双边关系全面发展。
会议第一节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邵育群主持。中国与印尼专家学者围绕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经济合作、政治合作等问题展开对话。
李开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与印尼双边关系面临区域和全球性挑战。一是美国发起战略竞争,使东盟成为美国印太战略中非常重要的区域。美国可能干预印尼即将开始的大选,为区域安全造成不稳定因素。二是南海争端是影响区域安全的重要因素。尽管印尼并非南海争端的声索国,但也是南海争端的协调者。当前是“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的关键时期,中国与印尼应当开展更实质性的合作,建立区域安全框架实现两国在区域和平与安全的共同利益,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供应链促进经济合作,开展文明合作。对此,李院长提出“三个超越”:一是超越全球地缘战略竞争;二是超越区域地缘政治;三是超越国内力量例如大选对区域秩序的改变。中国与印尼应当在官方、智库、非政府组织、商业、媒体等方面建立综合性的合作网络。
约瑟·达木里,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执行总裁
围绕中国与印尼的经济联系展开。近十年来,两国双边贸易及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数额持续增长。中国是印尼贸易和供应链主要聚集国家。东盟和印尼对中国的投资主要是以商品和能源为基础的投资项目。他认为,印尼有很大的潜力成为中国商业和产品生产中心,需要在区域内增加供应链和经济的韧性。两国另一个潜在合作是能源转型,包括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资源开展大量合作。中国提供财政和技术,用于能源转型,增加两国能源合作潜力。
薛松,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从经济与政治两方面探讨双边合作。为增强两国政治互信与社会互相理解,她提出坚持自由原则、维护南海和平与稳定、增强对关键问题如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印太经济框架的交流,增强对概念一致性如民主、全球南方、印太的认知,增进对全球三大倡议的理解。在社会认知层面,提出加强信息披露、减少对华误解,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培养汉学家和印尼学家。在经济合作方面,中国在印尼的双边商业贸易、投资、财政联系增加,双边贸易变得更加平衡。未来,中国与印尼应当主动开展互惠的发展项目,扩大双边贸易与投资,重点推进“区域综合经济走廊”和“两国双园”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需要与印尼决策者建立更多沟通渠道,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政策格局。
德吉斯曼·西曼让特克,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基金会董事会主席
在经济合作方面,中国与印尼都取得了进步,主要表现在贸易多样性赋予两国的创造性与创新性。他提出几个问题:第一,我们是否准备好应对未来增长?第二,我们怎样应对更加综合性发展的要求?第三,当进入科技前沿领域,我们应当如何向前发展?第四,中国与东盟应当如何维护好双边关系的多样性?第五,中国在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中扮演的角色是怎样?作者提出上述问题,反映出他的思考。
颜蒋乐,印度尼西亚总统顾问委员会成员
从中国投资印尼新首都努山塔拉(Nusantara)机遇角度,论述四方面内容:加强各部门合作,特别是电动机车电池、可再生能源投资、钢铁产业产能、数据和技术、粮食安全、健康行业;增进中国对印尼新首都建设的了解;推进区域综合经济走廊;开发两国双子公园;将印尼的国家项目与东盟印太展望、“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他重点谈及新首都太阳能的利用,并提出中国能够凭借先进的技术在太阳能生产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有利于提升印尼能源格局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推动两国经济合作,也促进知识和技术转移。
第二场讨论由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国际关系部门主任莉娜·阿黛莉亚·亚历山德拉(Lina Alexandra)主持。中国与印尼学者针对区域问题、敏感议题、全球战略格局对地区安全和发展环境产生的影响展开探讨。
吴莼思,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所长从三方面予以阐述:首先,国际核不扩散的控制机制正面临着挑战。从乌克兰危机可以看出,使用核武器的禁忌正在遭受到破坏。如何控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各国需要思考的问题。其次,亚太的军备竞赛环境令人感到忧虑。军事化和核武化的地区趋势危险,对地区稳定性与和平产生威胁。第三,在中美战略竞争的环境下,朝鲜同俄罗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朝鲜半岛去核化,构建东北亚的安全结构,各国还有很多仍需探讨的内容。
利扎尔·苏克玛,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
从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角度展开分析,认为两国面对的地缘政治经济前景不再温和,变得令人紧张。印尼及东盟希望保持战略自主权,避免站队,即过分偏向美国或中国。在亚太地区发展中,包容度是关键。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自然感受到威胁,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与印尼在此区域不能保持合作。
邵育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
对比美国和中国的战略框架,中美所谓的战略竞争实际上是不同叙事架构间的竞争,而非两个国家间的完全竞争。美国现在非常重视中国在地区。尤其在亚太地区,中国影响力的上升。东盟在印太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在现有的大国竞争的背景下,东盟正在面临非常艰难的处境,印尼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再次强调东盟的重要性,以及东盟在协调稳定亚太地区和平和安全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哈桑·维拉尤达,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基金会理事会成员
中国和印尼的关系不应该被所谓的大国对抗所桎梏。在现有的国际秩序中,安全、经济正在被影响,而且目前试图改善这一情况的努力也正经历着失败。在缺少现行有效的国际秩序的情况下,东亚、东南亚国家仍然需要努力重建地区秩序,并且秩序对于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各国需要开展更多的合作,使合作真正得到落实。
周士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中国和印尼都以不结盟和和平共处为原则,维持本国在全球议题治理进程中保持战略自主性。中国和印尼在双边议题治理中以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基础,以建立双边命运共同体为愿景,加强战略协调与合作,建立更强劲、多元、高质量、互惠互利的双边关系。从趋势上看,全球和地区局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亟需中国和印尼协力合作,才能促进两国关系行稳致远。
尤素夫·瓦南迪,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基金会理事会副主席
在闭幕环节,尤素夫·瓦南迪总结,双方发言人都能提出非常清晰且明确的观点,并且能够推动双方开展进一步合作。同时,希望双方也可以将今天的内容传递给各自的政府相关部门,施加并且扩大作为智库的影响力,将对话成果有效付诸于更加广阔、关键的领域,并期待日后仍有机会开展更多对话。
陈东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上研院院长陈东晓表示,深入互动和观点交流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好地了解双方的想法和立场。不论我们是否持有相同的立场,对话的重要性始终不言而喻。期待未来双方开展更加深入且富有成果的对话交流,有动力克服困难和挑战,在更深入的领域开展探索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