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English

时评

第六届东亚峰会安全架构二轨会议之会议综述

封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所长助理   

2023年11月27日,在中国外交部亚洲司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东亚峰会安全架构问题二轨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建设更加安全繁荣的亚太区域:理念、路径与智库的时代使命”。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陈东晓院长、李开盛副院长出席了本次会议。陈东晓院长与印度尼西亚印尼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副主席尤素夫·瓦南迪等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国近20位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在会议上,各国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现将部分与会专家的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陈东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这是第六届东亚峰会安全架构二轨会议,我们希望能够更加繁荣的亚太地区提供理念和路径参考。我们充分意识到,区域安全和繁荣现在遭遇了多维度、多方面的挑战,我们要加强互补性,特别是在区域内,我们希望齐心协力共同支持区域的繁荣安全和发展。如何管控好大国间的竞争关系,寻找新的地区合作契机,对于地区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尤素夫·瓦南迪,印度尼西亚印尼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董事会副主席


过去20多年来亚洲的崛起是无可辩驳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为整个世界也提供了深入的和多层面的合作,助推全球的和平和稳定。当前亚洲世界的崛起遭遇了一些挫折,亚太地区的安全架构也是因为同时出现了诸多挑战而受到削弱,大国竞争的回归,大国为旧的联盟注入了新的活力,东盟中心地位遭受严重冲击。加之科技进步与其他地区冲突的溢出效应,促使地区国家探索未来区域安全治理的新理念。而地区智库网络的使命是要为其提供新的路径和方案,为区域安全与发展注入韧性,能够抵御各种挑战。

周波,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


现在世界正在变得更加动荡,域外冲突对地区局势的影响愈发深刻。全球南方为代表的国家群体正在崛起,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变化的趋势正在加速。针对全球治理的变化,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在崛起的过程当中扮演了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和平维护的这些角色,所以我们也是希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我们的实力,能够让人类历史更加和平。我们只要能够齐心协力,肯定可以使我们整个亚太地区保持的更加和平。

郭清水,马来西亚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


在过去10-20年当中,亚太地区形成了双轨秩序,一个是经济秩序,主要是靠中国,另一个是安全秩序,主要靠美国。在中美关系的格局下,两极化会对东盟产生不好的影响。在2023年,整个局势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中国的安全角色在不断攀升,影响力越来越大。第二,美国在经济方面发挥了更大的影响。第三,有越来越多的中等国家和二线力量能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参与不仅局限在经济方面,在安全方面也扮演一定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地区秩序正在走向多层次结构。

周士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当前亚太地区形势要比前几年的更加复杂多变,各国在互动过程中也在推进安全治理的一些新形势、新规范和新理念。当前,亚太地区存在着两个不平衡、不对称的权力架构,以东盟为核心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和以美国为核心的小多边安全机制已经处于紧张的竞争之中。地区安全治理的理念似乎正在从建立信任措施,稳步推进到谨慎规划和落实预防性外交的阶段,以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和行为来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安全与发展。

钟嘉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安全与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研究员


泰国等地区中等国家在面对地区安全问题时正在展现出了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中等国家也可以通过自发的小多边机制不断调整他们的关系,并在地区安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地缘政治和博弈方面,越来越多不确定性因素在不断攀升,我们需要有更好的机制,能够在大国之间管控好战略性博弈。在全球范围内,我们需要建设一个保护栏,东盟倡导以《东盟印太展望》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区域性秩序,希望能够得到地区大国的支持。

约瑟·达木里,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执行总裁


当前,大部分地区国家经济都已经回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但国内国际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在阻碍经济增长。最为核心的冲击来自经济全球化的支离破碎,浙江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全球贸易关系中,贸易过多集中在几个经济体中,经济变得更加脆弱。中国与东盟的发展合作能够提供很好的路径提升亚太地区的生产能力,新的供应链建构在东盟地区进行重新的调整,这样的话,可以减缓我们这些风险因素。中国与东盟需要更加系统的合作体系,不断拓展新的合作领域。

叶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亚太地区在全球经济范围内的角色在不断上升,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也在不断上升。亚洲地区的发展遭遇到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中美双轨制的地区秩序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发展可能会为东盟国家带来更多的机遇,在RCEP框架内,中国也能获得更多的投资和经济发展机会。在东盟地区存在着很多竞争性的项目和发展议程,包括“一带一路”、B3W、PGII等,尽管各种机制的方向各不相同,但这样的竞争格局可能会对所有的东盟国家都提供好处。

吴莼思,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所长

区域经济合作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由于美国政策的调整,现存的经济合作的底座和基石受到了损害。经济事务安全化、政治化实际上影响到了经济合作进程,大家开始质疑经济相互依存是否会带来安全风险。此外,在亚太地区国家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的情况下,又迎来了新的数字化技术革命。中国和东盟国家要进一步的去拥抱、去迎接科技发展和创新。通过扎实的工作来支持东亚经济的发展,寻找更加合理的路径解决经济合作中的安全化问题。

刘洪钟,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教授


现在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需要中国与东盟特别加强双方合作的时间段。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形式不同,本次的问题更多来自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和东盟都以发展为中心,支持全球化进程,共同倡导以和平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关系。中国和东盟既要加强制度性合作,又要加强功能性合作。在制度性合作方面双方既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和RCEP这样约束力较强的合作机制,也有一带一路倡议等较为广泛的合作议程。在功能性合作方面,双方可以在做好广西东盟博览会和上海进博会等成熟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的功能性领域,不断拓展合作空间。

李开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在亚太安全治理方面存在很多安全赤字,这种安全赤字更多表现为思想的赤字,很多现实问题我们都未能达成共识。在思想的问题上,智库能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智库可以免于短期政治压力,从较长时间的中立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是智库可以通过长期积累和国际学术网络,进行客观的比较研究。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应该扩充对话的管道,积极推动联合研究,引领公共议题的讨论,建立关于地区共赢的观念,建立务实主义的观念,让整个社会以更加务实与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刚刚国际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消弭地区安全赤字。

索菲亚·菲菲·穆希巴特,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执行主任

面对亚太地区非常复杂的环境和动态的变化形态,智库可以在促进理解、提供政策解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印尼智库的经验是,要增强国家与智库的联系,又要加强研究,反映出中长期的结果,探索不同的研究方法,从而创造独特的价值。东盟各国智库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很多智库网络都嵌入了地区安全治理议程,为地区事务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与东盟之间可供拓展的合作空间是非常大的,作为两个地区的代表性智库,我们要积极提升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推动更广泛的地区智库网络建设。

饶兆斌,马来西亚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

东盟或者东南亚各个国家智库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不平衡的状态显而易见。新加坡智库的研究力量和成果高于其他东盟国家,印尼、马来西亚智库发展也较快。而在一些东盟国家内部,智库在政策制定方面的影响力有限,研究能力也相对不足。包括马来西亚在内,很多东南亚国家的智库更关注本国国内问题,对于国际事务的兴趣有限,国际视野、国际网络方面也较少,有些东盟智库在人才培养方面欠缺较大,甚至缺少专门的领域性研究人才。这种多方面的不平衡状态对于合作进程会产生影响。

范兰蓉,越南外交学院代理院长

智库最重要的使命是去不断持续的监控我们区域的情况,要以事实为基础,提供反馈,并且去缓释我们可能出现的风险,避免国家间对于对方意图的理解出现错误。因此智库需要有更多的创意,要能够跳出现有窠臼和传统的束缚,推广地区间的多赢合作。此外,智库还要积极推动各种形式的二轨外交,促进青年领袖和利益相关方的积极互动。我们要建立更加广泛的智库协作网络,让各方来分享意见,针对重点议题开展联合研究。并且组织各种青年活动,推动各国青年的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