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综述 | “阿富汗难题:巴基斯坦和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研讨会
李红梅 来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针对美国全面撤军后,阿富汗不断演变的局势,2022年10月28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巴基斯坦航空航天安全研究中心(CASS),共同召开了“阿富汗难题:巴基斯坦和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研讨会。来自上研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专家与巴基斯坦航空航天安全研究中心的专家就阿富汗局势的演变、阿富汗安全形势对中国周边安全的挑战、中巴未来在阿富汗的合作前景、中巴在阿经济合作、美撤军后阿富汗周边地区秩序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上研院陈东晓院长、中国与南亚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战略所李红梅博士出席会议。会议由巴基斯坦航空航天安全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Asad Ullah Khan主持,巴基斯坦航空航天安全研究中心主席、巴前空军副参谋长Farhat Hussain Khan和上研院陈东晓院长分别致开幕辞。
巴基斯坦航空航天安全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Asad Ullah Khan:
阿富汗的发展局势可能重塑周边、地区安全结构,中巴两国有必要对此加强交流。阿富汗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面临系列挑战和问题。因此,巴航空航天安全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同探讨关于阿富汗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对区域安全的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巴航空航天安全研究中心主席、巴前空军副参谋长Farhat Hussain Khan :
阿富汗在过去40多年里成为了国际社会的焦点: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9·11”后的全球反恐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积极支持和援助阿富汗人民反抗苏联,巴基斯坦也积极帮助阿富汗人民为自由而战。巴基斯坦为此在各方面蒙受了巨大损失,包括接收了数百万阿富汗难民,至今仍是巴基斯坦社会的巨大负担。而“9·11”后,美国对阿富汗的反恐报复改变了地区政治秩序,作为阿富汗的近邻,巴基斯坦也积极参与到了美国的反恐战争中。巴基斯坦也成为了阿周边邻国遭受损失最惨重的国家:近8万人丧生、约1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如今,作为陆锁国的阿富汗在塔利班的统治下,遭受西方严厉制裁和国际孤立。阿富汗的稳定和繁荣是有利于中国、巴基斯坦,甚至是整个地区的。中巴两国应共同寻找地区解决方案,促进阿富汗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陈东晓院长:
中巴两国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人亲切地称巴基斯坦人为“巴铁”,两国关系不断升级,通过高质量的高层战略对话,增强了战略互信,同时保持了两国智库间的频繁对话。中国刚结束二十大会议,新的领导集体已公布,向大家简要介绍几点个人观点:第一,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政策,特别是对外政策,二十大会议以及报告更多体现了继承性,而不是变化性;第二,聚焦国内事务是二十大报告的另一项突出特征。因此,研究中国问题的观察家需要将中国的内外因素结合起来看。第三,外交政策不光是在外交部分,而且体现在报告的其他部分中,包括国家安全、军队建设等部分。第四,促进地区稳定和共同发展一直是中国外交的政策优先。中国致力于全球新型国际关系的建设,在平等、开放、合作等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和深化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巴航空航天安全研究中心Jalil Abbas Jilani大使:
自美军撤离,塔利班组建临时政府后,阿富汗呈现了一副复杂图景。就积极层面来看,阿富汗的安全形势有所改善;阿与周边邻国贸易量出现增长势头;阿富汗国内腐败问题有所缓解。然而就政治层面看,塔利班领导层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内部分歧、人权问题等,而最大的挑战是缺乏国际社会承认和经济基础。阿富汗的稳定对巴基斯坦的政治、安全和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促进阿富汗稳定方面,巴基斯坦的作用独一无二。巴对阿主要政策:促使阿富汗成为一个利于地区稳定和经济联通的主权国家;谨慎与塔利班临时政府推动巴阿关系;高度警惕盘踞在阿境内的反巴恐怖组织。另外,巴阿边界线问题以及巴高度怀疑印度在阿的战略意图。为了增加阿富汗人民的福祉、促进地区稳定,未来各方必须展现负责任的态度。第一,塔利班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包容性政府;第二,阿富汗领导层必须避免内战,国家凝聚力至关重要;第三,国际社会与塔利班接触要保持耐心;第四,外部势力要避免在阿支持武装组织和进行“代理人”战争。第五,恢复阿银行系统。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旭:
美国的战略调整和在阿富汗的“民主转型”、“国家重建”的彻底失败是导致阿富汗最近局势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根源。后美国撤军时代,在影响阿富汗局势的因素中,利益分享机制、社会结构、价值观以及塔利班的“转型”发生了变化,但根植于阿富汗百年政治变迁的基本特征仍然没变,即前现代的部落社会、政治碎片化、跨境族群、代理人政治传统、大国博弈的“帝国坟墓”等。美国在阿富汗“战略止损”并不代表它会一走了之,可能采取代理人、非国家行为体、非建设性参与等隐蔽手段来影响阿富汗。美国仓促撤军可能导致地区的传统地缘政治冲突加剧、非传统安全威胁愈演愈烈。地区和国际反恐形势可能更加复杂化,塔利班因内部分歧重重可能陷入转型困境。未来需巩固和强化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反恐合作机制。复旦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章节根:
美国撤军一年多以来,阿富汗没有陷入内战内乱局面,但隐忧犹存。一是阿塔并未完成与恐怖主义势力的切割,在阿恐怖势力仍然猖獗,且有外溢趋势。二是美国自阿撤而不离,以大国博弈策略替代反恐战略,不排除将“祸水东引”、发动“以恐制华”的代理人战争的可能。三是阿塔治理国家能力低下,加之美西方制裁及援助的大幅下降,阿安全局势随时可能恶化。中国和巴基斯坦在后撤军时代应该加大合作力度。政治和外交上,对阿塔的内政外交政策予以积极引导。安全上,中巴应在反恐问题上加强政治沟通与情报合作,维护中国在阿巴地区的公民及项目安全。经济上,短期内加大援阿力度,同时强调美西方的主要责任;长期则要利用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国-中亚-西亚走廊向阿延伸,以地区合作带动阿富汗经济发展。巴航空航天研究中心经济与国家发展中心主任Usman W. Chohan博士:
阿富汗过去2/3以上的财政开支是依靠对外援助,因此缺乏外援会导致其行政部门无法正常运转。自2021年8月塔利班接管政权以来,阿富汗的经济急剧萎缩,由于对阿行政部门与媒体的可进入性受限,以及在阿的国际有关组织和成员大幅锐减,因此很难获取准确的数据。但有预测认为,目前约70%的阿富汗人陷入了饥荒状态,如果这是真的,作为阿富汗的邻国,中国和巴基斯坦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否则将影响中巴两国的稳定和繁荣。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当前艰难的环境下实施地缘经济战略,通过互联互通建立伙伴关系网络,以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甚至国家的总体安全。在这方面,巴基斯坦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这理应成为巴基斯坦的战略资产,但不幸的是很多时候却成为了巴的战略负担,因此必须将其转化为资源优势。
上研院中国与南亚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
美国撤出阿富汗后,与西方盟友对阿实行单边制裁,恶化了阿富汗的人道主义危机,严重影响了阿富汗战后的经济与社会重建。当前的区域秩序主要靠阿富汗邻国外长会议机制维护,该机制重点关注三大领域:与塔利班政治接触、阿富汗经济复苏和反恐。包括中国在内的阿富汗周边邻国在反恐、难民与毒品问题上的利益是一致的,同时也都希望阿富汗建立一个开放、包容和稳定的政治秩序。然而,塔利班至今仍与一些恐怖组织藕断丝连,为了实现稳定,阿富汗需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经济,出席第三次邻国外长会的各方已承诺支持阿富汗重建。但必须明确,美国才是导致阿富汗当前困局的始作俑者,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应该承担阿富汗重建的主要责任。最后,上研院陈东晓院长与巴航空航天中心主席Farhat Hussain Khan分别作了会议总结。双方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富有成效,增进了中巴两国学者在阿富汗议题上的观点交流,同时有利于为中巴未来在阿富汗议题上的合作提供思路。双方期待未来强化两家智库的双边交流与合作。